跳转至

横向叙事:一场资本主义符号幻觉·

约 3354 字 11 分钟

通过结构性的规训手段,资本主义下的生产关系被装裱为无主体的权力关系,于是消解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把社会斗争形式分解为多元且离散的要素和碎片化的叙事。

自工业革命以降,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技术革新和市场扩张,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迁式进步,然而,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固有矛盾使得以剥削为本质的资本主义阶级社会不断震荡于贫富分化、生产过剩的复合危机。不同于封建社会,在其本身无法容纳的新经济基础还未出现前,经历了从自由到国家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统治机器为了消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内在矛盾,建构了一系列旨在分化无产阶级的横向叙事与实现隐性奴役的精巧符号机制2,本文试图揭露当代资本主义以放大人民内部矛盾方式维护其合法性和稳定性的原因和具体手段,以批判其压迫本质。

作为一种基于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异化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寄生于被广泛标的的一切价值客体之中。人既以劳动力形式被出卖,又沦为再生产环节的消费奴隶,从而矮化为资本增殖的直接手段,即便是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也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主体。3于是,资本主义结构性地运作于私有制基础上的两大基本阶级与社会再生产在形式与内容上的耦合过程,实现资本增殖和调和阶级矛盾便成为其存续的现实张力,前者是目的,后者则是手段的总和。

合法性的建构·

实现自身增殖是资本的天然使命。3社会化生产下,资产阶级通过生产资料资本化后的周期性运作,不仅需要通过剥削无产阶级以获得剩余价值,也要求大量的无产阶级作为消费者参与到被资本广泛度量的商品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去,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派生了受压迫的潜在掘墓人,也源源不断地筛取了劳动力这一社会再生产中无可替代的燃料,从而最大限度的榨取了剩余价值,奠基了资本主义的规模与效率导向。

为了合理化资本主义的剥削机制、维护统治,资产阶级在深层逻辑上建构起一套以自洽的叙事,即在物质层面以商品经济和消费社会为载体的行为准则限定被统治阶级的作用范畴,同时在思想上编织一套以分化无产阶级为手段的叙事话语。以消费为标志的符号社会2为叙事的完备性提供了客观基础,而性别、地域矛盾的转嫁又更好地标签化这些消费的主体,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坚实基础。

符号崇拜·

基于工业化、市场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路径,资本将物质度量为可供交易的消费品,而商品符号2在资本规则的集体叙事下约束了使用者的行为,将无产阶级也置于一套无法脱离的生产生活体系之中,人性的自然需求被嫁接于社会性的消费浪潮之内,而交易本身隐去了资本主义的结构本质,物质的欲望反而成为了他们辩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驱动力,由此,阶级的对立被掩盖,表象的价值均衡与实在的利益剥削在后者的集体意识形态中得以错置。

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决定了商品化社会下,人作为劳动力被卷入庞大的生产结构之中沦为消耗品,同时,资本在社会化生产的循环链路中不断通过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商品价值增殖的过程来构建起利益的势垒。在消费社会中,需求侧铺展为更为精细的标签画像,性别、地域乃至年龄、偏好都服务于消费本身,个体的反抗在博取他人认同和辨识的消费中转化为心理层面的满足感,我们消费的并不再是物的单一使用价值,而是通过消费体现社会地位与身份的认同,从而无形地消解了资本主义体制下社会再生产中统治阶级的褫夺原罪,而参与其中的无产阶级在集体无意识中为资本主义生产―利润体系的高效运转和规模扩大贡献了正向力量,因此消费作为符号意义体系结构,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的根据。

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又利用了性别等领域的对立。性别化消费将商品赋予性别气质,建立身份标签和消费的主观联系,将消费行为注入了性别化符号的价值,实现了资本更为隐性的增殖。

叙事的艺术·

资本主义与社会生活的深度嵌合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活的每一寸角落,还从话语形态上掌握了任何封建社会都无可比拟的控制权。

鉴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解放的生产力和带动的科技进步普遍性地提高了社会群体的文化水平,诉求多元化既成为资产阶级的重大威胁,也恰好为利益团体和边缘群体的割裂提供了社会基础。价值的解释权作为资产阶级剥削剩余价值的衍生成果,提供了软暴力叙事的支撑。相较于马克思笔下强调人的解放和价值肯定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资本主义则恰恰以异化劳动的方式将人赋以高度社会分工体系下更为机械的存在。人们的工作成为换取商品的任务,劳动被流水线式的生产进一步单维化,在维持生计、满足物欲的静观生活方式中,资本主义秩序在事实上消解了人的价值,人沦为了商品的买家和生产的资源,于是为身份政治等人民内部矛盾创造了意识缺口。

议程如何被垄断·

如果说资产阶级实现前述目标的核心权力是传播议程的设定,那么后续一系列标签的塑造则是议程控制的现实表现。压制民众躁动,首先要削弱工人的阶级意识,以“新闻自由”之名实现资本对舆论操纵的自由,从而在实际上剥夺了民众知情的自由;以话语权力的收敛将焦点从阶级斗争转移,重塑人们的价值观和矛盾指向的对象,从而将纵向的阶级矛盾迁移为横向的身份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由此蒙上了面纱。3

随着金融资本的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依托资本符号的形式自由和契约关系实现了更优的形式隐蔽性,金融资本攫取了相当可观的、依赖于历史建构的文化权力,为维系稳定性的手段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和真理性的背书。

结构性规训·

通过制造地域矛盾、性别矛盾、族裔和宗教差异以及宣传媒体控制等手段,资产阶级得以削弱人民的团结力量,使人们更关心个人利益和短期满足,忽视阶级斗争和资本对劳动的剥削。通过这些结构性的规训手段,资本主义下的生产关系被装裱为无主体的权力关系,于是消解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把社会斗争形式分解为多元且离散的要素和碎片化的叙事。4人们的注意力刻画于微观个体的生存状态,英雄史观代替了人民史观,也便有意地孤立了阶级的使命。在资产阶级媒介的宣教下,这些身份标签意义下的个体不再是社会生产关系意义上的个体,也就剥离了马克思关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的本质。进而,无产阶级在抽象个体的论调中,从原本革命主体力量的地位坠为被排除在社会主体结构之外的边缘存在。

身份政治神话·

当代资本主义话语体系下大肆宣扬的地域、性别等横向矛盾构建了一套温和的“种族隔离”机制,通过强化刻板印象和生理性差异,诱导群众相互攻讦、以个体的极化抹煞作为同为被资本主义制度系统性压迫的集体的团结可能性。

不仅资产阶级在议题上制造割裂,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本身也在提供分化的社会基础,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职业性别歧视和工资差异刻意放大了群体间的差异,而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代表性的以“宠坏”弱势、边缘群体的身份政治手段,则进一步迫使本就可怜的底层个体不得不趋附于多元文化主义叙事下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成为意识自觉的现有体制维护者。5

性别议题原本是平权主义的分支,对女性权益的维护应当是消除传统桎梏尚未完全解体的性别歧视与刻板印象。然而,在资产阶级蛊惑下,性别标签所争论的群体特质,却恰恰潜移默化地成为扩大隔阂的帮凶。值得一提的是,从生物学上说,男女之间的基因演化最终是趋同的,男性与女性不同基因对其认知与行为模式差异的影响远远小于外在环境等因素。但资本主义性别叙事下的女权主义中将反抗精神塑造为一种“弱势者的群体皈依”,巧妙地忽视了话语权的分野并非存在于性别,使女本位和资本主义本身深度耦合,以性别压迫反抗逃避了阶级斗争,强化了压迫本身的土壤。事实上,当代妇女解放与女性意识的觉醒原本就是在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生产关系中的性别差异被机器的运用所逐渐抹平、女性大规模参与到现代生产活动之中的成果,如今身处在父权制与消费符号主义双重夹击的女性,在这样的引导下,攻讦男性却成为了她们唯一的出路。

身份政治表面上看似极具反抗力量,实际成为了与资本主义相当匹配的意识形态框架,即拥有实质地位的资产阶级可以通过舆论、选举、集体叙事的三位一体将阶级意识转变为政治权力交接中的横向议题,而掌握议题主动权的资产阶级则永远处于政治权力的舞台之上。6

归宿?·

资本主义身份叙事本质上是基于符号学将无产阶级分化瓦解的统治手段,根本目的是削弱其反抗的意识、掩盖阶级矛盾,以实现稳固统治。被割裂的人民群众不仅成为自相厮杀的棋子,也在内部对立中进一步在思想和物质基础上固化了资本主义制度。

而建立在人民内部矛盾上的、文化斗争形式的身份政治运动无法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的本质,无法真正改变政治经济不平等的现实。然而,资本主义分化民众所催生的身份焦虑,恰恰引发了被统治群体的普遍极化。民众的撕裂虽然短期缓和了阶级上的矛盾,却进一步瓦解了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存在的基础,反过来损害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必然迎来阶级意识的觉醒和资本主义被新生产关系取代的必然结局。


  1. 原文为政治经济学专业课课程论文。 

  2. (法)让·鲍德里亚著;夏莹译.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01.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08. 

  4. (法)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刘北成,杨远婴译. 规训与惩罚 监狱的诞生[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5. 南希.弗雷泽. 超越身份政治和政治正确:资本主义作为制度化的社会秩序. 

  6. 宋朝龙.后现代主义身份政治的衰颓与新民粹主义的崛起[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02):114-121.DOI:10.16365/j.cnki.11-4054/d.2020.02.014. 

  7. 《去依附》温铁军